2022年的阅读体验——被失去表达欲的一年

其实即便是到下笔的此时此刻,我依然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内容,过意不去的是,这差不多整整一年的时间,也没有写过公众号。大部分时候,时间和空间还算是充裕的,可是不知道哪时候开始,慢慢地失去了表达欲。
就像汪安民先生在《现代性》的结尾写道:
一个人能不能够写作,关键是有没有写作的欲望,而不是有没有时间,有没有空间——如今,我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充分,但我担心的是,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丧失写作的欲望。

唯一能够做出一些总结的不过是一直以来坚持的看书习惯。常常快节奏的生活总是让各种爱好之间相互拉扯。没有上到白银的英雄联盟,没有打完的最佳年度游戏艾尔登法环,时常还要去焦虑减应该掉多余的脂肪。

一年356天里面,只有少部分时候,在夜深人静,半躺在买来专门看书躺椅上,翻翻书。翻书的速度也总是很慢,总是没有效率。可还是尽量保持这样的倔强习惯,可以以此来对抗精神在时代湍流里面的涣散。
我想这对我来说,十分重要。






今年看到了最喜欢的美剧《风骚律师》,剧中有大量关于美国政治和司法体系的内容,在这样的兴趣引导下读到了王建勋老师的书。另外王老师的《驯化利维坦-有限政府的一般理论》比较难买到正版新书,两本书内容差不多。

「现代性」的哲学源流的简介,内容很短,一本小册子。关于现代性的研究和介绍有很多很多的大部头著作,如果选择最轻松的一本,就算它吧。

第一次尝试阅读哲学学者大佬的书,可是那些康德黑格尔哲学讲稿之类的恐怕是很难读懂。于是就尝试读了读文集。

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社会学问题,必要的哲学基础概念会有很大帮助。所有的人类学问总是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。看的越多,越是感觉到人类在无知的边缘。

前年读到了那一年里最喜欢的一本书《江城》,去年就抽空去了一次涪陵,去找寻彼得·海斯勒曾经看到的中国的样子。于是自驾从重庆去了涪陵,去看了书里一直写到的插旗山,去看了沉在江底的白鹤梁石刻。


于是越发的喜欢他的中国三部曲,《江城》《寻路中国》《甲骨文》,奇怪的是《甲骨文》这本书被消失在了中文阅读世界,个中原因大概都能猜到。


去年收藏那条《甲骨文》图书目录的时候,大陆其实没有出版过,标注的是繁体竖版,卢秋莹女士翻译。这本书不允许被看到,可能是内容过于刺眼。
好巧不巧,喜欢逛闲鱼的我,在上面居然找到唯一的一本二手书。可能是我过于激动且表现出似乎就要捡到的便宜的心情,最终卖家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没有卖给我。那一天,我很失落,一种说不出的不开心。我知道我不能怪他。即使网络上有未出版私人翻译的大陆简体版电子书,可问题在于译者并没有完全翻译,而是略过了可能惹麻烦的内容。尽管他是那么热爱彼得·海斯勒的作品。
后来翻墙去找到了影印版PDF,去淘宝花72块钱,让做了一本,这本打印版本的「盗版书」突然显得有种特别的意义。

从这里开始就开始了外网淘书的体验,火极一时的网站ZLibrary,可是没过多久这个神级网站就被美官方查禁了。在此之前找到了很多想看的书。

比如许知远的书,两本因为没有PDF格式可以打印,就在kindle上面看完的。这两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许知远,他不只是那个外表粗糙的人,不只是那个被人揶揄垂涎俞飞鸿的人,不只是《十三邀》里面那个欠缺提问技巧的人。


今年是魔幻的一年,平台删除了之前的四篇关于南京lizhi的四篇公众号,微信因群聊被关过小黑屋。我也不知道上述文字写出来能存在多久。
尽量想少的在公众号这样的平台存放东西,但是能看到的人却又都在这里。
如果被删的话,我会将备份存放在以下这个个人网站。

最后还有一本有诗意的书,一本可爱的书,一本客观意义上分数不高但是主观意义上大家喜欢的书。

年尾的时候工作上的事情并不多,翻看视频的时候发现了周大伟老师的一个视频,感觉这种满腹学问又温文尔雅的学者气质看着真的很舒服。去翻了一下周老师的书,找到一本《北京往事》翻了一下,写的真好。

其中有一段,关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,北京的居民大都被封在家里不让出门,以至于他没有过成自己的生日。在这一章的结尾,周老师下了这样的评论,我想这似乎也很契合这个魔幻的2022年。

尽管谁都无法预知未来,但我们还是愿意默默地祈祷,在今后的岁月里,无论任何政治人物的匆匆来往或喜怒荣哀,都不要再去打扰那些普通人安详的生活。——《北京往事》周大伟
不知不觉已经码了2600多字,这大概是我找回的一点表达欲。
已经一年没有更新公众号了,可算是失踪人口回归。手机上时常能跳出有人关注这个号的通知,我不知道怎么描述这样的感觉,我不认识他们,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别人会点关注,是喜欢哪一点。
但是我感谢他们,感谢他们在某一时刻愿意花掉几分钟看一个陌生人的表达欲。
去年的王阳明的《传习录》依旧没能读完,却在网上看到了王德峰老师关于《传习录》的讲稿,才发现要读懂真的很不容易。
在书里慢慢的习得那一句话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」,解释有很多,而我愿意理解为,真正大学问的道理,在于求得「明德」,方法应该是去平凡的生活中探求,在朴素的人的真实生活中探求,才能去追求和接近永恒的真理。
认真的过好生活真的很难,而读书总是让人越来越清楚自身的无知处境,越来越体察到人作为「存在者」与「存在」二者难以统合的巨大的困境。
不论如何,我想这是我所喜欢的存在方式~
